近日,国家铁路局发布行业标准公告,对《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TB 10100-2018(简称《规范》)进行局部修订,进一步规范铁路旅客车站规划建设。其中,新版《规范》对男、女厕位比例和数量的要求作出修改,规定男女厕位比例应为1:2。
这一针对火车站男女厕位比例的调整甫一公布,便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认为此举积极回应了公共场所性别需求差异的“老大难”问题。此前,旧版《规范》规定,厕位数宜按最高聚集人数或高峰小时发送量2个/100人确定,男女人数比例应按1:1、厕位按1:1.5确定。新版《规范》则更为细化,规定了候车区(厅、室)内厕位数(不含站位)宜根据最高聚集人数按每百人2.5个计算确定,男厕位(不含站位)与女厕位比例应为1:2,男厕位(不含站位)数量不应少于3个,女厕位数量不应少于4个。
极目新闻评论文章指出,日常生活中,公共场所女厕所不够用,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演出场馆、商场,尤其是铁路旅客车站这样人流量较大的地方,经常可以见到男厕畅通无阻,女厕大排长龙的场景。女性由于生理结构和使用习惯的不同,对厕位的需求往往高于男性,但是以往公共场所的设计规划往往对这一点预计不足,并未充分考虑这一性别差异,导致女厕位数量不足,所以排队现象频发。
这种情况,不仅给女性乘客带来了不便,还可能给乘客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健康隐患。比如,女性旅客可能会因为担心错过列车而减少饮水,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了公共场所的整体服务体验和运行效率。
文章称,新版《规范》的实施,至少在客运火车站这一重要场景中,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通过调整男女厕位比例,确保女厕位数量充足,可以大大减少女性乘客的等待时间,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环境,提升她们的出行体验。同时,这也体现了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尊重,是推动性别平等和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一步。
正观黄河评论文章也指出公共场所女性如厕难是多年来存在的问题。
文章还提到,不仅是公共场所女厕位紧张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女性诉求被埋没、女性权益被忽视的情况也很普遍。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在其作品《看不见的女性》中,提出“性别数据缺口”的概念——办公室空调标准温度、钢琴标准键盘的设计、汽车碰撞测试的假人设计等,都以男性为标准。可以说,女性被忽视的现象,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客运火车站女厕位调整的一小步,就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步。未来,希望能在更多领域,发现并填补‘女性数据缺口’,关注并满足她们的实际需求与期待,帮助更多女性更好地生活。让女性权益保障取得实质进展,每一份推动力量都不可或缺。”文章最后强调。
除了更好地解决女性旅客旅途中所面临的“如厕困境”,新京报评论文章认为此番修改《规范》也是铁路管理部门推动各地火车站系统性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种举措。
文章提到,《规范》要求“按照最高聚集人数比例设置厕位”,这样的做法不仅充分考量到了女性旅客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而且平衡了男性的如厕需求。换言之,这样的做法并未因为增加女厕位而减少男厕位的供给,而是让厕位数量和比例的设置建立在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基础之上。这也为后续各地火车站进行厕位改造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规范指引。
近年来,关于公共场所男、女厕位比例设置的相关规范,除了各地依据当地实际对公厕设计标准作出要求外,住建部也曾予以明确相关规范。比如,住建部2016年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就要求“人流集中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含小便占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持续提高女厕位占比,并对相关细节同步作出安排。
文章指出,此番铁路部门的相关安排,其实是对住建部等方面相关要求的贯彻落实,并对相关工作作出补充。从该消息引发的讨论程度看,公众显然对这一举措持“热烈欢迎”态度。因此,也期待各地火车站能够积极落实铁路部门这一要求,进一步做好火车站男女厕位数量和比例调整等工作。
事实上,“女厕所排长队”的话题近年来频频登上互联网社交平台热搜榜,这也反映出“公共场所女性如厕难”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
2022年3月,《瞭望东方周刊》曾刊文指出,早在2012年,女厕排队问题曾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近十年来,在全国、地方两会上,也常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此提出建议。有多位受访对象对本刊记者表示,商场、餐厅等场所女厕排队五六分钟较为常见,在节假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有受访对象还曾排队将近20分钟。
文章称,根据世界厕所组织统计,女性如厕所花时间是男性的2.3倍。也有多项研究表明,根据女性如厕频率、方式和时间特点,加之部分女性还要照顾幼儿,女厕位需求2-3倍于男厕位。另外,还有一些社会性因素。重庆市第一至三届人大代表张华义曾分析,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年代,女性较少参与家庭和社区外的社会活动,公厕设计很少考虑女性特殊需求,女厕的供需矛盾也尚未凸显,随着女性更多地进入到城市公共空间,问题便浮现出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