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电商与光伏,是赣榆如今的产业名片。
大海与网络起舞,赣榆的海鲜电商全国领先,又以海头镇、石桥镇为重镇。尤其海头镇,近几年来迅速发展为“中国海鲜电商第一镇”。
世代以出海捕鱼为生,时刻准备迎接风浪,海洋赋予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勇气与“皮实”。伴随电商的兴起,这里的人们抓住风口,生产了无数创富故事。
老县新区,赣榆秦代置县,有徐福东渡传说,被誉为“黄海明珠·徐福故里”,2014年撤县划区。丰沛的海洋资源为赣榆的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2023年赣榆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值242.62亿元,同比增长9.05%。全区现有渔港4个,包括海头渔港、青口渔港2个国家中心渔港。
海洋捕捞能力强,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产值也较高。由高新区、海头镇、石桥镇连片打造的海洋食品产业园已成为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的集聚区,年加工水产品制品量可观。至2023年末,全区拥有水产加工企业188家,加工水产品14.51万吨,加工产值24.05亿元。
海州湾畔、黄海之滨,赣榆是江苏省离海最近的县级城区,城市临海而建、逐海而生,45.71公里黄金海岸线贯穿南北,是江苏最适宜建港的岸线。
这里不仅有一张渔网,一个镜头。港口优势下,近些年,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赣榆形成了以新能源光伏、石化新材料、钢铁冶金及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作为连云港市工业经济强区,赣榆勾勒出苏北县域经济的生命力。
海产品的贸易与加工
“早期也经历了野蛮生长,大家摸索着往前走。”恺骐食品创始人仲崇庆这样和澎湃新闻记者描述海头镇的海鲜电商发展。
摸索的正是秩序与活力的平衡。每年8月初,新一轮捕捞生产开启。经过数月的等待,连云港赣榆区的蔚蓝海域再次焕发生机,沉寂几个月的渔港码头热闹起来,渔民们扬帆出海。开海后各码头人声鼎沸,一筐筐梭子蟹、皮皮虾,各种海鲜被运上岸来分拣、称重、装车。除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这些海鲜还通过电商、批发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赣榆拥有网红6000余人,电商交易额突破190亿元,其中海鲜交易占比超六成,对虾、带鱼、海参网上销售量全国第一。
由于电商发展过于迅猛,“直播带货”行业在火爆的同时,品控、售后、价格战等问题,都在行业行进中需要不断面对。而过度的监管又可能压制行业的活力,秩序与自由,在动态中平衡。与海头镇的海鲜电商网红同步崛起的,还有海鲜供应链企业。
仲崇庆过去为外商开车时增长了见识,后来组建自己的车队,运输海产品。2016年,电商快速兴起,摸爬滚打多年后,仲崇庆在2017年创办了加工生产海苔、虾酱、虾滑的连云港恺骐食品有限公司,并引入先进的食品加工产线,成为赣榆海头镇电商最大的供应链企业,与当地电商一同红火起来。
恺骐食品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仲崇庆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海头镇电商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为了提升电商新业态发展的后劲,海头镇做了很多设施配套,实现货源保障、批发零售、冷链物流一条龙配套服务,满足电商产业货源、储运的需求。
“也是在网络经济的催化下,赣榆的海产品产业从过去单纯的贸易延伸到投资建厂、生产加工。从下游电商卖货,逐渐往海鲜加工上游延伸。”仲崇庆说。
与父辈们赤手空拳地出海捕鱼、靠天吃饭进行海货加工不同,年轻一代的思路也在进化。连云港三开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波涛从体制内回到市场,接手父辈创办的海产品加工厂,从过去以传统捕捞、粗加工为主,发展为以水产研发、养殖、加工为一体的专业型水产企业,下设占地800余亩的水产养殖公司,其中标准化养殖车间100余亩,拓展了食材并稳定了加工来料。
在海洋经济3层5类15个具体产业中,赣榆区覆盖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旅游、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6个海洋产业。海洋带来的天然禀赋优势使得赣榆海产品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强化自身的能力。其中,紫菜产业更是可圈可点。
地处黄海之滨,这里适宜条斑紫菜的生长,做出的海苔味道口感佳。作为条斑紫菜主产区之一,赣榆紫菜养殖面积约9万亩,建有全国最大的条斑紫菜交易市场——赣榆紫菜交易中心。
海头镇的连云港神仙紫菜有限公司是国内紫菜行业首家外资企业。1992年,神仙紫菜起步于粗浅加工干紫菜,随着市场需求量扩大,开始进行深加工。自1994年从日本引进一条产线,现已拥有5条生产线。目前,年加工烤紫菜、调味紫菜2.4亿张,形成了干紫菜、烤紫菜、调味菜、紫菜丝、紫菜粉及青海苔六大系列产品,远销欧美、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神仙紫菜员工对紫菜进行包装。受访者供图
“刚落地连云港的时候,基本只有我们一家,到现在赣榆区的紫菜深加工企业慢慢都成长起来了。”神仙紫菜总经理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截至目前,赣榆区2024年累计销售干紫菜14.76万箱(6.9亿张),销售额超3.22亿元。
光伏新能源产业,珍珠要串成项链
赣榆区光伏新能源产业起步于201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下属的上海航天汽车机电有限公司在赣榆经济开发区成立连云港神舟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太阳能光伏组件项目,经过14年的发展,光伏组件产能由最初的500MW扩产至5GW。
神舟新能源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神舟新能源总经理何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作为光伏产业早期的先行者,母公司上海航天汽车机电从1996年开始做航天卫星的供电系统,1999年进军民用光伏产品市场。此后,民用光伏产业的应用越来越多,过去以欧洲市场为主,国家政策扶持下国内市场也逐步打开。上海航天汽车机电开始扩张产能,因产品以出口为主,选择落户出口便利的赣榆区。
神舟新能源见证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最初设备、原材料基本依靠进口,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提升、工艺技术的进步,产业供应链也逐渐完善。神舟过去靠供应设备保证生产效率、品质,伴随产业链的发展,生产线的改造及研发能力的提升,光伏组件产能实现跃升。
神舟新能源的落地与发展,为赣榆带来了光伏产业的基因。
这一产业,处于产业链中游、制造业末端,既能集聚产业链配套企业,又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经过综合研判,赣榆经济开发区选定光伏新能源产业精准招商、链式发展,加速形成光伏产业链条。
产业链招商,对招商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专业化招商,需要懂产业发展、懂技术路线,了解企业的诉求和真实想法。”赣榆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宋庄镇镇长李光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确定好产业发展方向后,招商团队对产业材料、制造、应用场景及产品技术路线进行全方位研究,成功推动横店东磁落户赣榆。横店东磁投资建设的年产10GW太阳能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一期5GW光伏组件于2023年8月份投产。二期5GW光伏组件于今年3月开工,预计今年9月份建成投产,投产后经济开发区可实现光伏组件产能15GW。东磁新能源的建设投产,解决了周边村庄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期招引1100人左右,百分之七十为赣榆本地人。
横店东磁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石英股份在赣榆投资建设太平洋金沙电子专用材料项目。李光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石英股份一期建设过程中,需要安全距离,要做好安全预案以及含氟工业污水的处理,赣榆经济开发区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工作提上日程,第一时间进行了配套。高效的服务和配套,让企业坚定信心,二期和三期相继签约。
光伏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货物出口便利,开发区协调连云港市港口集团,开通连申快航“天天班”,放大出口优势,将连云港港和上海港的资源进行嫁接,简化报关环节,降低远洋运输成本。
珍珠串成项链,赣榆经济开发区牢牢锁定光伏新能源这一赛道,围绕横店东磁、石英股份、神舟新能源等链主企业,出台扶持政策,荣发新能源、安安新能源、海天成新能源、美拓新能源等产业链配套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光伏玻璃、光伏胶膜、光伏焊带、光伏边框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光伏产业链加速形成。
光伏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起步探索、快速发展、链式集群三个阶段,逐步跃升为园区的主导产业、首位产业。截至目前,赣榆经济开发区共有新能源企业14家,园区80%以上的出口由新能源产业完成,55%的工业总产值、29%工业应税销售收入来自新能源产业。与此同时,探索发展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推动健康医疗、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增资扩产、提升规模,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
钢铁产业升级,打造国内先进的智慧生产控制中心
作为赣榆区的经济重镇,柘汪的钢铁及化工产业也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并不断升级。
柘汪境内的江苏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作为江苏沿海开发的北部门户、苏鲁交界的临港产业高地,规划面积20.8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拥有新海石化、镔鑫钢铁等规上工业企业34家,2023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亿元、工业应税销售收入496亿元、工业入库税收32亿元。
依托园区内龙头企业江苏省镔鑫钢铁集团,赣榆的钢铁冶金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主导产业之一。
镔鑫钢铁处于产业链中游钢铁冶炼和钢材生产环节,横跨工业气体制造、超高压煤气发电等多个领域。与传统印象中钢铁行业的“傻大笨粗”不同,镔鑫钢铁已经从重污染重噪音的环境里人充当“传感器”升级为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进行远程操控。
走进镔鑫钢铁智慧生产控制中心,现场空间的智能化程度还是让人印象深刻,这是国内钢铁行业最先进的智慧生产集控中心之一。
镔鑫钢铁智慧生产中心。受访者供图
镔鑫钢铁董事长林滔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借助中冶赛迪在钢铁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项目打造了国内首个基于原厂升级改造的统一平台全流程智能钢厂。基于镔鑫钢铁原有运行条件,构建了全厂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支撑覆盖15道工序,连接了超1.8万个设备,开发近千项智能应用。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得到很大提升,同时也解决了工序间沟通效率的问题。
“以前很多人充当‘传感器’的角色。国内大多数的传感器已经比较成熟,能够满足大部分的要求。只有特殊领域,比如超高温或者需要灵敏度和精确度比较高、稳定性比较强的,可能还需要进口。”林滔说,镔鑫钢铁与外部合作也比较密切,很多系统都与外部企业共同开发,基于他们过往的经验,融入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特点。
镔鑫钢铁前身为徐州一家钢铁企业,当时往返全球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转基地之一的山东港口日照港运输铁矿石,路途较远运费高昂。为谋长远发展,2008年企业落地离日照港更近的连云港赣榆区。2017年,林滔来到镔鑫钢铁之后,以信息化为抓手,开始建立集团的各个系统。从最早的无人值守地磅系统到物流系统、仓储系统再到管理上的OA系统,目前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在各个领域和板块的覆盖。
“铁前环节完全从现场搬到了智慧生产控制中心,过去分散在厂区各个地方的烧结智能化料场等每个工序串联起来,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再将数据进行分类及分配,实现生产、物流、能源、设备、安环各业务单元协同,打通信息,远程控制。”
林滔说,钢铁行业管理最大的痛点就是数据不真实不透明,长期下来会有很多信息不对称。“以前可能推诿扯皮,内耗严重。数据一体化以后不用扯皮了,所有的数据都留痕,就去解决问题就行。无形的价值是非常大的。”目前,平台上沉淀了近140亿条的数据,随着时间推移,数据越来越多,镔鑫通过与高校及第三方自动化公司、模型公司合作,进一步发挥数据的价值,支撑经营可视、管理改善。从产品上,镔鑫钢铁从早期建材用螺纹钢为主逐步向优钢、特钢转型。
依托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丰富的不锈钢上游产业链,赣榆也在大力发展下游产业。
2014年,高新区通用零部件产业园启动建设,依托钢铁原料和港口物流优势,以紧固件产业及相关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产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通用零部件产业创新孵化基地和生产基地。目前该产业集群已入驻企业19家,其中投产企业15家、在建项目4个,产品主要覆盖各类高强度紧固件。2023年实现产能19.84万吨,产值6.2亿元,成为继河北永年、浙江嘉兴之后全国第三大紧固件产业集群。
镔鑫钢铁目前在工业用材方面已达68万吨,今年目标是达到100万吨的工业用产品。“中国是工业大国,逐步要向工业强国迈进,这是必然的历史趋势。以前螺纹钢主要是基建或出口,现在逐渐要转向工业产品,增加附加值。低端的钢材走向高端,要变成设备、机床、新能源汽车等。”林滔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