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美]柯启玄著,黄丽君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为解读清朝前150年太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时期涵盖了清朝历史上三位最重要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他们的统治观念都深受明朝宦官腐败当道的影响。作者探讨了清朝皇帝如何设法避免重蹈宦官干政的覆辙,以及太监在种种限制下是如何取得权力与地位的。
《特权与焦虑:全球化时代的韩国中产阶级》
[韩]具海根著,张海东、姚烨琳译,群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在本书中,作者审视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韩国中产阶级的变迁,并指出全球经济变革给这个阶级带来的影响远非单纯的经济衰退和阶级规模的缩减。全球化导致中产阶级内部出现了两极分化,将少数受益于全球化经济的群体与受其负面影响的广大群体区分开来。这种内部分化为韩国社会注入了新的复杂动力,因为新兴富裕群体试图将自己与其他中产阶级区分开来,并建立新的特权阶级地位。书中探讨了这些紧张关系如何在三个领域(消费与生活方式、居住隔离以及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在这三个领域,富裕中产阶级的主导取向是保留他们新获得的特权并将其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作者认为,他们这种新的阶级实践使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下的赢家和输家都承受着巨大的焦虑。
《热爆了:我们究竟能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英]马特·温宁著,唐双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围绕气候变化主题,分为“我们应该作出改变吗”“我们能否改变”“我们会改变吗”三大部分,用轻松的笔调谈论如“我们要凉凉吗”“我们都能活在水下吗”“这鬼天气到底咋回事”“世界何日完结”“汽车真的糟透了吗”“我还能去度假吗”“我应该吃素吗”等话题,旨在启发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书写还有未来吗?》
[巴西]威廉·弗卢塞尔著,朱恬骅译,象形文字|东方出版中心
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电子文本,文字始终是我们表达思想、传递知识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这个日益图像化的时代,书写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我们是否会彻底告别书写,全面进入技术图像的宇宙?基于书写的人类文明又将走向何方?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书写的本质和未来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从手写文字,到电脑键盘输入,再到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作者提醒我们:书写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传统的文字书写不可避免地让位于数字表达时,思想和交流,乃至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
[英]科林·琼斯著,宋逸炜译,方尖碑|译林出版社
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路易十四为他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强大且稳定的君主制政体。但在1789年,“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博弈不仅彻底摧毁了前者,还使其声誉扫地,法国也随之陷入动荡之中,直到拿破仑重建秩序。本书勾勒了这段承上启下历史时期的波澜画卷,追溯了在这个跌宕世纪中走向迟暮的波旁王朝。王权与高等法院间难以调和的斗争,贵族与平民间无法弥合的分野,启蒙运动的浪潮,对外战争的冲击……当“太阳王”的遗产在愈益复杂的环境中难以为继,“伟大民族”也注定将步入新的纪元。
《纳粹亿万富翁: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荷]大卫·德容著,闾佳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揭示了德国最富有的五个商业家族(匡特家族、弗利克家族、芬克家族、保时捷-皮耶希家族、厄特克尔家族)通过支持第三帝国的暴行,积聚了无数金钱和权力的真实故事。作者利用大量未披露的史料文献,展示了这些商业大亨如何在欧洲战火纷飞之际,通过主动投靠希特勒,吞并犹太企业,强征战俘劳工,并加大武器生产以装备纳粹军队。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亿万富翁绝大多数在战后得以逍遥法外,其后代如今继续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拥有宝马、保时捷、大众、安联等世界著名品牌,产品覆盖全球。
《奥维德〈爱的艺术〉译注》
[古罗马]奥维德著,肖馨瑶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爱的艺术》是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著的爱情指南,古罗马爱情哀歌传统的集大成者,世界文学殿堂中的瑰宝,更是一部古典文学与神话的词典。本书为《爱的艺术》拉中逐句对照本,注疏详尽,融合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文本和思想进行了几尽逐行的注疏,便于读者深入理解。
《牛津西方音乐史·卷一:从最早的记谱法到16世纪》
[美]理查德·塔鲁斯金著,殷石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的《牛津西方音乐史》。卷一起笔于千年前音乐符号的发明,揭示了形塑西方古典传统的各种早期力量。格里高利圣咏,奥古斯丁和波埃修斯的音乐之思,音乐印刷业的发展,文学革命与英国牧歌,宗教改革与反改革的影响,以及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各种音乐文化元素成就了一幅还原时代风貌的立体音乐画卷。
《翻译与近代日本》
[日]丸山真男、加藤周一著,陈力卫译,商务印书馆
由日本知识界的两位重量级人物以问答形式展开的这本书,由翻译角度(为什么翻译?翻译什么?如何翻译))切入日本近代化进程中思想与文化的巨变,尤其着重探讨从接纳朱子学转向吸取西洋学这一变迁中,知识人通过翻译所做的贡献。
《撒哈拉海计划:技术、殖民与气候危机》
[美]菲利普·莱曼著,赵昱辉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从非洲加贝斯湾向西延伸约200英里,是一片被称为盐湖盆地的超干旱区域。当阳光被白色的地面反射时,人们会觉得眼前是一个充满水的巨大湖泊,而这正是法国人弗朗索瓦·鲁代雷希望通过“撒哈拉海计划”创造的景观——将地中海的海水引入沙漠来形成人造水域。19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开始思考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问题。撒哈拉沙漠既是环境衰退和凄凉荒芜的象征,也是雄心勃勃的欧洲工程师眼中的空白画布。这是一片亟待殖民管理的全新领域,也是一个展现新时代工业技术的绝佳舞台。本书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项大型气候工程——撒哈拉海计划、亚特兰特罗帕计划及东方总计划,并将其置于环境、文化、政治的背景下加以解读。
《你会睡觉吗?》
[德]克里斯·苏瑞尔、西蒙·白洛文斯著,夏高娃译,联合读创|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德国首席表现力恢复和睡眠指导教练、德国足协运动睡眠顾问苏瑞尔将个人经历、生物学与睡眠脑科学知识,以及他在实践中的大量案例相结合创作出的一部作品。书中道破睡眠的真相,并针对睡不着、睡不好、睡不够等各种睡眠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名人小传》
[英]约翰·奥布里著,王宪生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本书为古物怪才约翰·奥布里倾力多年搜罗的英国名人独家资料的整理合集。该书最初是奥布里为其牛津大学的朋友伍德搜集的素材,收录了二百多位同时代名人的生平。各篇传记短者三言五语,长者达数千字,但无论长短,作者无不抓住传主的主要特征,勾勒出一个个鲜活形象,笔墨间牵系起数世纪之前人们的生命起伏,喜怒哀乐皆在眼前,为后人理解与想象文艺复兴晚期的英国社会提供了别样视角。由于作者生前未曾打算出版,所以不拘于英国早期传记为尊者讳的习俗,无意间革新了传记文学的书写方式。
《近代早期海洋文化史》
[美]玛格丽特·科恩主编,[美]史蒂夫·门茨编,金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聚焦于近代早期(约从1450年到1700年)的海洋文化,这个时期标志着全球探索和贸易的显著增长,以及海洋在文化交流、贸易和迁移中的作用的日益增强。本书通过多学科的视角,结合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近代早期海洋文化史的窗口。
《本雅明书信集》
[德]瓦尔特·本雅明著,金晓宇译,新行思|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书信集收录德国思想家本雅明信件300多封,由肖勒姆、阿多诺合力编辑,编年编定,加以注释。展现了本雅明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文笔,揭示了其思想轨迹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他和他所处时代的思想家及各类人物的关系,对于理解20世纪前半期欧洲文化和思想人物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中世纪:生活在城堡里》
[英]诺曼·班克罗夫特·亨特编,马成艺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本书从中世纪历史背景出发,讲述普通人的生活,为读者展开一卷欧洲人古代生活的画卷。在第一章中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早期村庄的生活、农耕年的农民生活、地方政府以及庄园住宅的情况。第二章详细描述了早期封建城堡、中世纪的石头城堡、城堡的建造、城堡里的工作、贵族家庭、武装人员、骑士之路以及骑马比武等骑士的运动。第三章探讨了行医济世的修道院、哥特式教堂以及毁灭性的瘟疫——黑死病等。最后一章介绍了城镇的发展、新兴中产阶级、市民的房子、百花齐放的着装风格、商人的联合、教育和大学的兴起、书籍和新文学、法律、城镇客栈、市集上的娱乐活动、货币制度与银行业、城镇的商业与贸易以及国际化的羊毛贸易等。
《一个不属于我的名字》
[意]尼古拉·布鲁尼亚尔蒂著,邓阳、张燕燕译,创美工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关于战争的反思并不少,但战争幸存者的一生却较少被关注。他们可能失去所有亲人,甚至一个拥有共同记忆的人也没有,更甚至为了逃出去而改变身份、信仰,直至连自己都想不起来自己原来是谁…….
这个故事起始于奥地利,一个缺乏家庭关爱的男孩马库斯在学校墙上画下代表纳粹的万字符,并写下针对犹太同学的侮辱性言辞,一家人对他的行径既心痛、又震惊。其中最无法接受的是深爱他的外公。全家没有人知道,外公“曾”是一名犹太人,他是艾琳娜·森德勒从纳粹手中救出的数千名犹太儿童之一……
《鹅肝:食品政治中的众口难调》
[美]米凯拉·德苏西著,张三天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鹅肝,被视为法国传统美食,被奉为美味珍馐,却因备受争议的填鸭法生产方式而遭到动物保护团体的批评乃至攻击。法国人视鹅肝为受保护的文化遗产,美国部分州和城市却在动物保护团体的推动下立法禁止销售鹅肝,这彻底点燃了大西洋两岸厨师、餐厅和动物保护组织之间的战火。鹅肝,在文化传统与动物保护之间的拉扯与对抗,深刻反映了食物如何透过市场、文化、阶级、品味、历史等多项因素,影响你我的日常生活与价值选择。
《癌症的故事:一部医学回忆录》
[美]大卫·斯卡登、迈克尔·安东尼奥著,陈水平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大卫·斯卡登博士非常了解癌症,从一个淘气的小男孩、一个孝顺的儿子,直到成长为哈佛大学的教授、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的创始人,世界顶尖的血液疾病和癌症专家之一。一路走来,他都亲身经历着癌症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和变化。在这本回忆录中,他记录了自己试图理解癌症的一生——从离开学校再也没有回来的同学,到如何学会在治疗病人时说“我已竭尽全力”,再到每当科学发现运用于研发革命性的药物时所激起的乐观主义。
《北京的六分仪: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
[美]卫周安著,王敬雅、张歌译,思库|江苏人民出版社
六分仪,又叫纪限仪,主要用来测定60°以内任意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康熙十二年(1673),时任钦天监监正、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结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铸造,陈设于京城观象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它连同其他4件天文仪器被德军劫至柏林。直到一战结束,《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战败的德国将其归还中国。这些天文仪器,承载的不仅是西学东渐的中西交流史,也反映了近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浮沉。本书用通俗的方式介绍了丝绸之路形成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交往的历史。
《人造物如何示能:日常事物的权力和政治》
[美]珍妮·L.戴维斯著,萧嘉欣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技术示能在技术的特征和结果之间起着媒介作用。唐纳德·诺曼在1988年将“示能”这一概念引入了设计领域,自此,“示能”成为技术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然而,珍妮·L.戴维斯在本书中指出,“示能”仍然需要概念上的更新。她引入了机制和条件框架,重新定义了示能分析,并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批判性视角。
《故事海》
[印度]月天著,黄宝生、郭良鋆、蒋忠新译,中西书局
《故事海》原名kathāsaritsāgara,意为“故事河流汇成的大海”。全书分作十八卷、一百二十四章,采用印度传统的框架式叙事结构。故事框架主要是以优填王的儿子那罗婆诃那达多的故事为主干,从他诞生开始,直至最后成为持明转轮王;围绕这个主干故事,插入大大小小的神话、传说、寓言、幻想故事、历险故事、爱情故事、妇女故事、智慧故事、傻瓜故事、骗子故事、动物故事和宫廷故事等,总共约有三百五十多个。《故事海》堪称“印度古代故事大全”,其中许多故事是古典梵语文学家的灵感源泉,对于研究印度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和民俗等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也是故事文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取材的重要宝库。
《帝国的切口》
[英]毕可思著,[新加坡]钟逸明译,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1832年英国通过鸦片贸易逐渐侵蚀清末中国开始,叙述了直到1914年的80多年近代史。当时,清政府关闭国门,与西方仅保持了极少的贸易。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发动战争,使得东西方的平衡被打破。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打开国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本书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示了租界、通商口岸、海关,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主要观察视角来自当时在华洋人的书信、日记、档案,以及主办的报刊等。
《自由古巴:革命、救赎与新生》
[美]艾达·费雷尔著,林剑锋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美洲航行中最先踏足的土地之一。这里丰饶的水土,加之一船又一船非洲黑奴,使得古巴成为西班牙帝国王冠上的明珠,为欧洲带去源源不断的蔗糖、咖啡和烟草。然而财富的背后,是无数土著和黑奴所付出的汗水与鲜血。因此从一开始,追求自由和种族解放就成为了贯穿古巴历史的主线。随着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西班牙殖民者黯然退场,但新生的古巴共和国(1902—1959年)迅速被美国所控制,成为后者对外扩张政策的战利品,不得不开始了新一轮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1959年,卡斯特罗所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成功,古巴人才终于建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独立国家。而美国,这个危险又强大的邻居,从未将目光从古巴身上移开。
《参于天地之治:荀子礼治政治思想的起源与构造》
[日]佐藤将之著,崇文书局
本书从政治思想史的视角出发,详细地阐述了荀子以“礼”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社会思想。作者将战国思想史划分为“伦理论辩”(ethical discourse)和“分析论述”(analytical discourse)两个阶段,前者以儒、墨两家为代表,将“仁”“义”等伦理价值放在核心地位;后者则以道家与稷下学者的思想为代表,用分析性的术语“分”“法”等,以客观且具理论性的方式探讨国家治乱问题。
《费里尼的电影》
[美]彼得·邦达内拉著,杨柳、贾婧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费德里科·费里尼,电影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导演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一位令人捉摸不透的故事讲述者和充满想象力的造梦大师——在他的电影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而在这本艺术传记中,作者以一种理性而满怀激情的方式试图带领我们进入费里尼充满奇遇和幻象的电影世界。邦达内拉的论述涵盖了费里尼的整个职业生涯,将他的导演成就与他在法西斯时代的漫画家和笑料作者的工作,以及他为新现实主义电影担任编剧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同时,邦达内拉以敏锐的洞察力,探讨了许多容易被忽视的与费里尼的电影相关的主题,如文学、政治与女性主义。
《实验之火:锻造英格兰炼金术(1300—1700年)》
[英]兰博臻著,吴莉苇译,格致出版社
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的欧洲,炼金术的实践展现了非同寻常的物理转化。为了捍卫炼金术的实践,炼金术士们转而从古书中寻找失落已久的炼金术的证据,并试图将其秘密语言和晦涩的画面转化为可再次实现的、切实可行的东西。本书的研究背景正是这样一段时期。全书追溯了炼金术在英格兰400多年的发展,阐明了炼金术阅读和实验实践在国家和科学史的背景下的作用,展示了像乔治·雷普利、约翰·迪伊和爱德华·凯利这样的从业者,以及许多以前不为人知的炼金术士,如何在寻求君主支持的同时,根据往昔的炼金术文本,设计出新的炼金术方法。通过重构他们的炼金术思想、实践和争论,作者揭示了英格兰炼金术是如何在四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被重塑的。
《女性史:革命与战争时期》
[法]乔治·杜比、米歇尔·佩罗总主编,陈向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该书是由乔治·杜比领衔的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四卷,其时段分期为18世纪末欧洲大革命时期到世界大战发生之间。在浩繁的史料研究的基础上,本卷的历史学家们认为,女性的自觉意识在男性社会的革命当中逐渐兴起,并随着社会动荡而不断提升其影响力。通过革命激情与民主热情的鼓动,女性对自己权利也开始了反思,并且进行了初步的争取。直到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影响,才令这种热潮逐渐消退。然后女性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与权利做进一步的探索。
《希罗多德的历史方法》
[美]唐纳德·拉泰纳著,聂渡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希罗多德为文学开辟了新天地,他是西方第一个从对历史事件的真切追忆与混乱偏颇的回忆中创造出秩序与意义的散文作家。本书关乎希罗多德的智性习惯与文学原则,从修辞与写作传统、叙事技法、材料来源、主导思想等方面全方位解析其“研究”(即“历史”)可能的内在“方法”。通过分析《历史》当中反复出现的特定风格、哲学成见、论辩习惯、研究技巧与塑造性观念,拉泰纳考察了这部著作的奇特构造,帮助读者把握希罗多德在文学与历史研究方面的开创性成就。
《中国医学的起源》
[日]山田庆儿著,韩健平、周敏译,知了|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探讨了早期自然哲学、宗教民俗、神仙信仰及国家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在形塑中国传统医学主要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描绘了一幅中国医学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历史图景。
《酸葡萄——威廉斯诗合集》(第一卷)
[美]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著,傅浩译,大雅|广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被誉为“美国后现代诗歌鼻祖”、普利策诗歌奖获得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集,是 “威廉斯系列”诗合集的第一卷。全书共收录威廉斯早期公开出版的五部诗集,包括《脾气》《给想要它的人》《酸葡萄》《春天及一切》《寒冬来袭》,覆盖其创作初始到1928年的所有重要作品,全面呈现了诗人早期诗艺和诗歌追求的流变。
《我们为什么相爱》
[美]海伦·费舍尔著,小庄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究竟什么是爱,我们为何会爱上,又该如何去爱?这本书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认识“恋爱脑”。关于亲密关系,关于两性在爱里的差异,作者试图揭秘浪漫爱情的科学和本质。
《天生就会跑》
[美]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著,严冬冬译,文汇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本书讲述了爱好跑步但苦于伤痛的作者寻访“天生的跑者”塔拉乌马拉印第安人的故事。墨西哥的铜峡谷,隐居着史上最强的长跑族群塔拉乌马拉人。他们能活下来,是因为父辈跑得比鹿快,而父辈能活下来,是因为祖辈跑得比阿帕奇人的战马快。他们永远不知道追赶猎物时要跑多快多久。只有随时调整姿势、方向和速度,敏捷地在石块和沟壑间蹦跳,才能跑过错综的山路,爬上陡峭的岩壁,回家。跑步是一种独特体验,它融合了人类的两种原始冲动:恐惧与快感。
《李小龙传:光荣与孤独》
[日]四方田犬彦著,潘幼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书立足于童年、武术、民族、哲学等角度,讲述了李小龙从天才童星到好莱坞功夫片之王的32年,论述了他的全部影视作品。本书追溯了这位天才演员的生涯,分析了他的全部作品以及他跨越东西的独特哲学。
《最后的奈良》
[日]高桥繁行著,熊韵译,尔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最后的奈良》(《土葬の村》,讲谈社)是一部日本土葬风俗消亡史,一部专注于埋葬习俗保留的土葬村落调查记录。本书因为挖掘和记录了宝贵的日本民间土葬资源而被日本媒体人誉为“世纪奇书”。该书主要调查地点是在奈良盆地东侧的山区和京都府邻近的南山城村,该地算是日本最后一个土葬村。这本书揭示了近年来丧葬的发生,并记录了日本传统的丧葬文化。关于土葬村30年的调查记录,作者详细描写了露天火葬村与论岛的习俗,从神式葬、风葬、露天火葬到土葬的圣地及相关鬼怪传说。日本土葬文化折射出来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史,对思考东亚社会的民俗文化和社会思想具有补充作用。
《九至十三世纪东欧和东南欧的民族大迁徙》(全二册)
[罗马尼亚]维克多·斯宾内著,程秀金、卢兆瑜译,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
本书涉及中古时期 (九至十三世纪)内陆欧亚西部的历史,包括黑海—里海地区、多瑙河中下游乃至向西延伸至巴尔干半岛,即东欧和东南欧。在这五百多年里,匈牙利人、佩切涅格人、乌古斯人、库蛮人和蒙古人等游牧民登上历史舞台,从东向西迁徙。本书探讨了这五支游牧民的名称和族裔构成、经济和生活方式、社会和政治组织、宗教信仰和实践、政治演变等基本方面。
《高迪传:未曾驯服》
[荷]海斯·范亨斯贝根著,徐国强、李静韬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高迪的建筑艺术就像一本摊开的书。然而作为巴塞罗那孤独的“美学祭司”,他的个人形象却罕为人知,始终是一个谜。无论生前死后,高迪奇特的言行举止和创造力都有几近疯狂的魔力。传记将高迪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捕捉了高迪人生和事业的道路,反映了加泰罗尼亚不同寻常的民族文化。
《栖居于大地之上》
[法]布鲁诺·拉图尔、尼古拉·张、布鲁诺·拉图尔著,蓝江译,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法国哲学大师布鲁诺·拉图尔生前的最后一次访谈。通过与记者尼古拉·张的对谈,拉图尔回顾和反思了其长达50年的思想历程。在书中,拉图尔从改变世界谈到现代性的终结,从“盖娅入侵”谈到“着陆何处”,从何为哲学谈到给未来一代的寄语,他对“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呼吁亦始终贯穿其中。这部生态哲学的启蒙之作,将拉图尔精彩纷呈的哲学生涯串联成线,带领我们认识拉图尔,同时走进生态哲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