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伴随新能源汽车逐渐普及,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已经不再陌生,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开始成为人们讨论的下一个热词之一。
AR-HUD是一种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抬头显示的汽车智能座舱系统,使用前挡风玻璃作为投影介质反射成像。与目前较为主流的W-HUD抬头显示相比,AR-HUD不仅在挡风玻璃上显示相关参数,还将导航和智能驾驶系统信息与车外环境、前方道路融合,显示转向指示、前车预警、盲区监测、车道到车道导航等内容,从而有效防范交通事故的发生。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W/AR HUD交付135.56万辆,同比增长45.82%,全年搭载率将超过300万辆。
其中,AR-HUD上半年实现标配交付34.81万辆,同比增长超五倍,保持超高增速势头;整体市场交付占比突破25%,远高于上年同期的6.31%。
在价格区间分布方面,30至35万元是W-HUD标配搭载占比最大的区间。形成较大反差的是,15至20万元是AR-HUD标配搭载占比最大的区间。
高昂的成本和较低的市场认知度,一度导致车载抬头显示尤其是AR-HUD,仅配备在少量高端豪华车型上,伴随终端用户群体对AR-HUD的产品越发了解认可,以及近年来国内的AR-HUD相关二级物料供应链在激烈竞争中迅速发展,产品价格下降较快,这项技术普及率得到飞跃式提升。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指出,目前W-HUD与AR-HUD之间的成本界限已经不明显,打破了此前2至3倍的价差,两者仅限于参数或者功能增加导致的成本增加,价格差异更多呈现线性增长而非翻倍增长。AR-HUD的价格已经趋于稳定,很难再有降价的空间。
抬头显示系统进入增强现实的新阶段,离不开投影成像技术取得的进展。在性价比、性能指标、规模化量产工艺等方面,AR-HUD的多条图像生成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各具优势,市场竞争态势仍然激烈。
占据当前的主要市场份额的TFT技术成熟且成本较低,但同时存在热管理难度大、清晰度有限等挑战;DLP技术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可靠性的优势,但工艺难度高、成本昂贵;LCoS技术具备同分辨率下高可靠性的特点,依赖于成熟的半导体工艺。
得益于相关核心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多家汽车制造商已经在车型上搭载应用AR-HUD。长城汽车魏牌蓝山智驾版已经搭载29英寸超大模拟现实抬头显示器。华为基于LCoS的汽车级AR-HUD方案,在包括上汽飞凡、问界M9以及路特斯ELETRE等车型上实现量产。
而在宝马去年发布的概念车上,品牌介绍了一款位于挡风玻璃底部,从A柱到A柱全覆盖的新型HUD产品。业内将其称之为全景HUD,该产品预计将在2025年宝马新世代车型上首次搭载。
此外,众多产业链公司正在积极开发相关技术,瀚思通、智云谷等厂商已经推出TFT方案的高分辨率产品;水晶光电、联合汽车等厂商,也展示了LCoS方案的样机。
当前主要承担辅助驾驶职责的AR-HUD,在自动驾驶时代真正来临后可能有新的展现形态。
一位车载人机交互工程师告诉界面新闻,当自动驾驶成为现实,AR-HUD显示的内容或将更偏向汽车自身的行驶决策预告,例如未来3至5秒行驶方向的可视化标注,以增强驾乘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赖感。在未来,AR-HUD也许还会提供娱乐内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