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直是艺术学经典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历来强调作品历史内容与审美形式的和谐统一,恩格斯指出的“美学的”与“历史的”是最高标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文艺观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创作需要把“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正是在“延讲”的指引下,红色经典成为了时代主旋律。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创作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就是要找到理想的艺术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
问题在于,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如何才能实现完美统一?换言之,理想的艺术内容如何才能找到完美的艺术形式?新时代文艺创作催生了各种新颖的艺术内容,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跨媒介、跨门类艺术实践使得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有着多种可能。因此,一个理想的艺术内容如何才能选择并确定一个完美的艺术形式?“美学的历史的”这个在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的最高标准在今天又该如何体现?
《里斯本丸沉没》海报
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为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里斯本丸沉没》就是一个理想的艺术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所结合的最佳案例。里斯本丸的历史、档案、文献、访谈强化了纪录电影的真实底线,以考证带讲述的“破案现场”创造了故事的吸引力。这一切使得《里斯本丸沉没》成为了一个无法复制的案例,成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最佳题材。因为,这是记忆对历史的捍卫,这是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这是远离战争、祈福和平的世界之音。
作为一部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把历史的变成现在的,把特殊的变成普遍的。在《里斯本丸沉没》中真实不是僵死的文字,而是正在发生的行动。它俨如一个破案过程,它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发酵为事件,把事件创造为艺术。镜头就像观众的眼睛,它牵引着观众的视线,它不带情感却无处不充满情感。素材就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只需要拼在一起就成了宝物。打捞沉船的线索、寻求历史后人的现场、抢救式的人物采访、围绕人物命运的讲述和追问,这一切还原了《里斯本丸沉没》的血肉与细节,它期待着最完美的表达形式。
这个最完美的形式就是电影的“吸引力”。在汤姆·甘宁的论述中,“吸引力”是电影史的一个经典命题,但是在纪录电影中“吸引力”却很难把握。故事片与纪录片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完全不对等,《里斯本丸沉没》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创造出了类型电影的“吸引力”。
方励(左)与军事顾问费恩祺(右)查阅里斯本丸沉船事件资料。
“里斯本丸”的“吸引力”首先来自于题材。冰海沉船的故事永远都充满吸引力,前有“泰坦尼克”如泣如诉,后有“太平轮”的凄美委婉,灾难与爱情的组合足够调起观众的兴趣。无论是“泰坦尼克”还是“太平轮”,两者都是基于历史真实改变的剧情片。与纪录电影相比,剧情片是想象性的艺术表达,是编剧与导演的才华组合,桥段、情节、高潮无疑都是事先设计的完成。“里斯本丸”的“吸引力”恰恰在于它吸收了剧情片的优长,它超出了灾难片的剧作结构而是创造了一个正在发生的剧本,这个剧本比编剧更为真切、更加天然、更显质朴。
《里斯本丸沉没》的“吸引力”其次是编创者匠心独具的想象力。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知道“里斯本丸”沉没的当天发生了什么,所有技术手段的还原都带有想象的空间,《里斯本丸沉没》好就好在它充分地运用了动画设计、文献材料、亲历者讲话等多种手段,它通过物证与人证证明了想象力的原境。它不止步于文献的爬梳而是通过行动创造历史,它不只是还原故事而是还原特殊场景下人的挣扎,它不只是打捞记忆,而是打捞着全人类的普遍情感。全球化的寻人启事、生还者的亲身讲述、遇难者的物件信函、后代人的追思回忆、遇难者后人的中国之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里斯本丸沉没》剧作的“吸引力”,这些情节充满了起承转合的节奏性,它没有设计却比设计更精彩,它的想象力比剧情片更具有“吸引力”。
2019年10月20日,方励与战俘后人在寻亲的船上。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里斯本丸沉没》释放着导演、制片人方励本人的“吸引力”,这既是方励人格魅力的显现,又是影片不可复制的重要特点。如果没有方励的专业知识,打捞沉船“里斯本丸”这个事完全不可能发生,恰恰是方励本人的科学知识与电影知识的完美结合,《里斯本丸沉没》才得以从一个历史事件变化为一个艺术作品。正是拍摄过程中“里斯本丸”激发了方励的历史责任感,“如果不拍,我就是历史罪人”才会掷地有声;变卖房产、接受采访、带《里斯本丸沉没》参加各种电影节展和路演活动这些围绕“里斯本丸”的事情增加了其话题性。方励自身的“吸引力”是《里斯本丸沉没》不可复制的决定性因素,它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经典的艺术作品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方励与幸存者Andrew Salmon的家人。
《里斯本丸沉没》“天时地利人和”是那么的完美。“天时”在于“里斯本丸”的全球寻人真的找到了历史的见证者,如果没有亲历者的在场再多的设计都会削弱真实的含金量;“地利”在于“里斯本丸”完成了一个中国话语全球传播的朋友圈,在世界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跨越民族、种族、国族的和平颂歌永远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人和”更在于,方励本人的好奇心、想象力、执行力与科学知识与“里斯本丸”冰海沉船的题材完美对接。因此,一个理想的艺术内容找到了纪录电影这个完美的艺术形式,两者浑然天成。它创造了一个正在进行和发酵的艺术事件,创造出了比编剧更为天才的情节和结构,创造了类型电影与纪录电影的完美融合。从这里出发,它印证了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不是艺术模仿了生活,而是生活模仿了艺术。它也证明了艺术创作的特殊之处,“历史的美学的”这个最高的文艺标准实际上潜藏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性,对于理想的艺术内容来讲,最完美的形式有且只有这一个,这一个就是经典、就是永恒、就是高峰。
《里斯本丸沉没》豆瓣评分高达9.2分。
(本文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